嘉兴港区中央活力区道路景观工程,是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标杆项目。项目以8.9公里道路网络为载体,通过"生态修复+城市美学"双轨并进,打造"绿城花海·大美港区"的滨海新城景观范本,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形成课题报告,在《中国园林》公众号以及《浙江园林》期刊上分享经验,同时天妃路景观带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79条绿化美化路"。



❶ 土壤改良:破解滨海盐碱地困局
科学诊断:分层采集35份土壤样本,精准锁定容重偏高(最高达1.9g/cm³)、碱性偏重(pH均值8.4)等核心问题。

长效改良:首创"原土+25%腐熟有机肥+硫酸亚铁分次施用"技术体系,分层改良0.6m表层及1.2m深层土壤,构建植物友好型基质环境。

微孔棒肥:乔木根区预埋缓释肥棒,提升土壤通透性,实现养分精准供给。树池盖板的设计拓展了植物根系的生长空间同时解决了人行道空间不做的问题,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❷ 植物配置:生态适应性与美学张力的平衡
抗逆优选:建立多维度评估指标,筛选出四季春1号紫荆、美人梅等耐盐碱、抗台风的特色品种。季相算法:通过花期、叶色、冠形数字化模拟,构建"春玫红、夏浓荫、秋金彩、冬苍翠"的时序景观。"一路一主题":天妃路1.9公里紫荆花廊、南湾路粉色美人梅大道、外环路榉树金色秋叶带,形成鲜明景观IP。



减法设计:移除2362株劣质苗木,腾挪空间重塑简洁大气的林荫廊道。
人本细节:创新"降高透景"机非隔离带端头设计(15-20米低矮花境)、树池盖板一体化铺装,提升行人安全与舒适度。
低维护策略:选用黄金枸骨、金森女贞等易管护地被,降低30%后期养护成本。

苗木成活率98%:269株四季春1号紫荆连续两年盛放,花量超行业标准20%。绿视率提升45%:冠幅6米以上的大乔木占比从32%提升至78%,构建立体荫蔽系统,成为嘉兴滨海新城形象新名片。
行业价值: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创新提出:"土壤-植物-空间"三位一体设计模型。行道树迁移量化评估体系(苗木去向精准率达100%),多专业协同的隐蔽工程管控机制。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专业匠心,将生态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风景。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解法,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绿色诗行。
项目名称:嘉兴港区中央活力区道路景观设计
学术支持: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
项目成员:何田恬、钱思思、楼凌云、饶显龙、王晨辉、吕瑞达、刘百升、喻敏、 李滨等
供稿部门:园林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