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新凉亭公园设计

【 时间:2025-03-26 浏览:

前   言

院落

是中国人居住的核心所在

对于中国人来说

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

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

义乌院子诞生在一个

由社区、园区围合而成的空间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项目总览

01 / 场地区位


场地位于义乌市后宅街道新凉亭老工业区,是后宅之中心,更是义乌城市的“正门厅”,周边为民居聚集区及未来科技园。


9599F


02 / 场地现状



场地地块长约158米,宽约100米,面积约1.6公顷。形态正如城市中耸立的蛋糕胚,内部地势平坦开阔,边缘陡峭。场地与周边已建成的市政道路形成了切坡,存在2-8米不等的高差。场地内土壤多为风化岩,不利于植被生长。

四侧多为高层建筑,围合场地视线。

BCB69


03 / 难点.思路

作为后宅街道洪深社区建设的收官之作,新凉亭公园的设计构思以呼应自然地貌特征与补足社区功能短板为双重导向,由此确立项目空间形态的生成逻辑。

边界处理

展示后宅形象,满足现代生活,处理场地与市政道路高差。

6A6A6


游线串联

7778C


丰富功能

B0B24



04 / 设计策略

地块特性、社区文化、建筑与公园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承 现代生活

宣扬社区精神内涵,呈现后宅历史传承与记忆(非遗等文化),

强化产业园区等周边“新义乌人”的身份认同。

功能多元 场景营造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与延伸,提升城市的公共空间品质,

促进周边区块的更新发展。

巧用空间 复合开发

利用现有的高差沿街设置外向型服务空间,激活土地价值,

聚集人气与活力,形成公园绿地复合性开放典范

05 / 设计理念

9D193


方案设计

06 / 总体布局

项目以外围建筑和地形模拟院落式空间布局,微地形立体空间呈现中式山水的文化隐喻,也以此打造无障碍的公园使用体验。

A6312


模拟地域景观特色的微地形、多样选择的游园方式、循环连续的动态体验来激发置身城市山林的联想。

鸟瞰效果


07 / 节点设计

南枣小院

设计再现南枣特色等地域特征,打造文化节点,科普在地文化,增强新义乌人的认同感。形态上围合形成公园的入户空间。

AB28D


入口广场

公园与市政道路交界处,采用树阵形式,打造“灰空间过渡场地”来作为公园入口,横向展开体现公园开放共享的概念。

B6170


书香驿站

      位于场地与市政道路高差最大点,设置书香驿站(覆土建筑)打造公园的形象视角,并提供了公园上、下层的游憩通道。

95A75


人文小院

街角空间形成内挖式小院,与上层公园空间形成阶梯落差,形成多样的林荫活动场地,为周边园区商务人员、居民提供一处街角绿地空间。

BC44A


荫林秘境

场地通过片植乔木,消解外侧市政道路对公园带来的不利影响(噪音降尘等),同时林荫下作为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使用。

CA993


阶梯草坡

满足多元活动的开放共享空间——街道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社区活动、公园市集、居民运动健身、草坪露营、亲子阅读、露天音乐电影、相亲聚会等。

BC444


童趣乐园

多用途公共空间,整合了滑板空间与儿童活动场地,拉开服务的年龄段。考虑场地内游览的丰富性及土方平衡,形成大地艺术般的地形表达。

B09AE

▽创造一个融合在地历史文化和非遗元素的童趣乐园,满足周边居民儿童的社交活动需求的同时寓教于乐

4F0E1


08 / 建筑设计

建筑利用场地现有高差布置,形成外向的商业界面,同时起到了公园内部游玩与外部市政道路的隔离作用。

5B3AC


建筑的外墙与地形挡墙一体化考虑,经济造价。建筑立面采用场地内风化岩材质黏合,达成场地风格的一致性。

BF708


「 义乌院子——后宅生活荟 」

打造集亲子游乐、运动健身、文化展示、公共社交于一体的

复合型社区公园

重塑一个生态、韧性、健康、活力的公共空间

呈现后宅特色的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公园



项目名称:义乌新凉亭公园设计

主要成员:金敏丽、顾文华、何鑫、郑妙玲、徐玉琴、郑程、张荟等

供稿部门: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分院

撰       稿:张荟、郑程、钱珂倩



下一篇:   余杭良渚文化风情线沿线提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