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新 与谷为情——乌镇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 时间:2021-03-05 浏览:

1

项目背景

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拥有 7000 多年的文明史和 1300 年的建镇史,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韵,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随着乌镇不断的保护开发,从历史风貌的保护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再到走向国际,一个牵动全世界鼠标的互联网小镇在世人面前徐徐呈现。
乌镇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灵魂是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的深入挖掘、传承发扬与活化利用是乌镇成为旅游常青树的缘由之一。
谭家湾遗址发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属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距今已有 6000—7000 年历史。 遗址面积较大,地下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原始地貌完整,是目前马家浜文化类型保存最好的遗址之一, 1989 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ndefined

2

场地现状
谭家湾遗址位于乌镇浮澜桥村谭家湾组,南侧至镇南东路,东侧为上塔庙路,北侧以水系为界,总面积 43.46 公顷,其中遗址核心保护范围面积 8.56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 14.27 公顷。
项目场地平面大致呈矩形,受开挖运河、疏浚河道、围圩造田和挑土栽桑等影响,现状有许多低洼封闭的圩田和高隆的桑埂地。当年考古发掘的多处墓葬均已回填,埋藏于距地表 0.5 以下的地层内。原有村庄已迁出,现状以农田与园地为主,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河流水系蜿蜒,呈现一片自然荒芜的原始状态。

undefined

遗址保护范围与遗址堆积范围

D492

▲谭家湾遗址出土文物

3240E

1BD17

▲现状

谭家湾遗址距乌镇景区 3km ,距互联网大会会展中心 4.4km ,且紧邻申嘉湖高速乌镇互通,内外交通都十分便捷。 随着乌镇的快速发展,原先处于乡村范畴的谭家湾遗址被逐渐纳入城镇发展范畴。 作为乌镇的两大“国宝”之一的谭家湾,如何处理遗址保护和古镇的发展,既满足 2020 年互联网大会室外展园的功能,又符合长期作为农业遗址公园功能的要求,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3

难点剖析
结合场地现状及业主方需求,我们认为项目主要有以下三个难点:
1.特色突显: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古镇,规划应抓住遗址的核心资源,既突显深厚的稻作文化特色,树立乌镇旅游的新名片,又能融入乌镇的大旅游发展中,同时具备国家层面发展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2.差异发展:目前浙江省内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共有 17 处,部分遗址地公园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因此我们的规划设计必须与省内现有同一时期的遗址地建设形成明显的差异。
3.效果评判:区别于一般的市政公园、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谭家湾遗址公园的建设实施应从一个国家级遗产保护地的标准来评估,且必须具有国际审美视野,兼顾科学、生态、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复合因素,不能唯景观美丽论成效。
4

规划定位

以古为新  与谷为情”

规划从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从传统耕作与现代智造两个时空维度对农业遗产进行自然呈现与现代技术的活化演绎,将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规划为室外稻作文明的活化展示基地,展现中国稻作文明的发展之路,同时作为乌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全国“绿水”的生态样板、探索全国智慧农业的新模式。
5

总体布局
规划对遗址的核心区进行重点保护,在核心区外围空间上围绕稻作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通过交通动线组织和展示节点空间的设计,形成遗址文化展示序列,借助多种传统与现代的展示工具与形式,重塑稻作文化为核心的场地精神,使人们在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里找回消失已久的稻作记忆。

18C24

▲总体鸟瞰图

1F05E

总平面图

6

主要内容

1. 遗址保护——最严格保护

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及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遵循分区控制、严格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核心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措施无关的建设工程,主要开展的荒地复绿复耕、植草固土、坡脚防护、道路整治、水系水塘整治、核心范围勘界立标等内容,应严格管理建设施工的技术手段,尽量减少开挖及机械带来的振动。
2. 稻田生产——活态化展示
根据谭家湾及乌镇等太湖流域范围远古“刀割火种”、近代桑基鱼塘、现代智慧农业的稻作生产方式,在遗址公园内打造“谭家湾印象”“远古记忆”“桑蚕农话”“稻鱼谐趣”“彩色稻田”“谭家湾论稻”等景观节点,实现在地稻作文化起源、发展与传承的活态化展示与参与体验。
3. 稻田生态——水生态治理
对园内水系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通过建设生态沟渠,拦截净化农田排水,防治水土流失,修复农田生态;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池塘、低洼地建设生态塘和人工湿地;通过生态护坡、水生态修复、水系沟通等措施,形成田-渠--河沟通良好的稻田生态水系网络,丰富物种多样性,打造全国绿水样板。
4. 稻田生活——互联网体验
在遗址公园内建设“稻田书局”“云上农业”等农业生产和游赏服务设施,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农业智慧展示平台,同时开展“赏、游、食、乐、学、享”等丰富的稻作文化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智慧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高度融合。

1B75A

主入口

1E7E7

▲次入口

21AE9

远古记忆

1D0DF

▲谷仓建筑

289C3

▲瓜果长廊

20D0F

1D83A

▲稻田书局

20DF7

▲农田景观

18C52

▲桑林景观

5. 游线组织——近远期结合

遗址公园的游赏线路组织,近期依托场地资源本底、文化内涵及互联网大会访客的游赏需求,形成内容丰富的精品游线;远期可通过水上游线的组织,联通遗址公园与乌镇东栅、西栅景区,互联网大会会址、京杭大运河等自然与文化景点,实现舟上慢生活的水上游赏方式,不仅展现乌镇水上人家的独特魅力,更能形成互联互通的水上游赏网络体系,创建“大景区”概念的新乌镇模式。

169BF

▲近期游赏线路组织

1A43C

▲远期水上游赏线路组织

7

结  语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从遗产保护出发,在保护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较好的展示了遗址文化的内涵,并以史前起源—发展—现代传承的序列进行了活态化稻作文明的展示。 2021年1月 ,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农业遗产保护与风景园林在人地关系存在共通点。遗址公园是在遗址保护基础上对遗址文化内涵的景观表达。包括谭家湾遗址在内的众多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形成和谐的天人关系。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潮流下,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遗址,更要讲好遗址故事,传承好遗址文化。希望以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为例,对环太湖流域甚至全国其他的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发展提供些许参考和思路。                                       

237E2

25E47

17A67

DECD

3406A

4385E

1D8B5

▲建成实景图


上一篇:   绿地再扩容计划:义乌机场路街心绿地

下一篇:   金华市双龙风景区精品线(新朝线)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