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国家公园建设与自然教育新路径”分会场成功举办

【 时间:2025-11-17 浏览:


11月15日,2025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国家公园建设与自然教育新路径”分会场在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1号教学楼204成功举办。本次分会场由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共同承办。会议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平教授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陈楚文院长分阶段主持。




第一阶段会议


主持人:丁平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创新体系》


王尚慧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心 处长

王尚慧处长围绕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路径作系统报告,他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定义为 “依托独特生态与文化资源,引导公众亲近、认知、保护、共享、共育自然的系统过程”,并创新提出 “知识、承载、传导、管理” 四维协同体系,为自然教育建设提供清晰框架。报告强调,当前需聚焦两大核心:一是规划生态体验路线、打造品牌活动,夯实实践基础;二是推动政府、机构、公众多方参与,实现 “公益性与产业化” 协同,最终达成全民共享生态成果、助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创新实践报告——以四川片区为例》


张黎明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科研教育处 一级调研员,四川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与森林康养分会 理事长

张黎明理事长围绕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四大核心维度展开,系统梳理在理念、模式、成果与未来方向上的创新探索。首先从理念层面切入,阐释了国家公园如何实现从“生态保护者”向“自然教育者”的角色转型逻辑,展现自然教育实践如何由“单一路径”走向“多元融合”,聚焦成果转化路径,彰显自然教育从“理念落地”到“惠及民生”的实践成效与社会价值。最后展望未来发展愿景,明确从“四川实践”迈向“全国示范”的战略方向,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实践样本。


《破局认知壁垒,构架传播途径——科普场馆在国家公园全民共享中的定位与作用》


熊品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与宣传部 副主任

熊品贞副主任围绕科普场馆在国家公园全民共享中的定位与作用,结合国家动物博物馆实践,从科普场馆建设、户外科普展示、自然教育活动、科普图书出版、文创开发及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等多领域探索,系统分享了场馆在推动国家公园全民共享中的探索成果。其分享不仅打破了公众对科普场馆功能的认知壁垒,更深入构架了生态价值传播的多元途径,为在场者带来了兼具实践指导性与思想创新性的经验交流,引发了热烈的行业思维碰撞。


第二阶段会议


主持人:陈楚文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 院长


《从“城市课堂”到“全民行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


吴卉

中国林业出版社融媒体出版中心 主任

吴卉主任以“国家公园全民共享课堂”为创新起点与核心载体,生动阐释了如何围绕普及国家公园体制、筑牢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核心目标,成功推动自然教育从“小众体验”迈向“大众日常”,为美丽中国建设构筑广泛而坚实的公众根基,最终实现生态保护成效与全民生态素养协同提升的双向赋能格局。


《暗夜精灵·自然萤地——钱江源国家公园萤火虫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境修复》


马松麟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分院 副院长

马松麟副院长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具体案例,围绕萤火虫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栖息地修复实践作了系统分享。他首先介绍了萤火虫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结合国内外萤火虫保护与复育的成功经验,深入解析了钱江源区域萤火虫种群的调研方法与生境修复路径。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萤火虫保护与自然教育、研学课程有机结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行思路。


《野外博物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好平台》


于明坚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于明坚教授作题为《野外博物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好平台》的分享报告,他与丁平教授领衔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域生态研究所团队,创新提出“野外博物馆”自然教育模式,以“山水藏生命智慧,峰谷循自然玄机”为理念,通过规划展线与设置原地展牌,在自然环境中构建开放式展示空间。该模式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落地实践,成为推动自然教育的优质平台。


本次分会场汇聚了来自管理、科研、规划与出版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理念阐释、体系构建与案例剖析,全面展现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前沿思考与创新实践。会议不仅为探索自然教育新路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也为促进生态保护与全民共享的深度融合、推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视野。


(供稿:综合办)

下一篇:   三方党支部联合开展参观2025年浙江省“好房子”展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