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院倾力设计的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正式奠基开工。这座承载着"绿色文物"守护使命的科研殿堂,将作为全国首个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的技术支撑平台,开创古树保护"产学研用"新格局。

图 | 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奠基仪式

图 | 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成立大会
项目选址校园东北部生态核心区,位于农林生态馆、B区学生宿舍北侧,占地面积约1100㎡ ,总建筑面积约2000㎡。针对项目选址地块的条件复杂性,设计团队对现场开展多轮实地踏勘与多方多轮沟通对接,结合场地竖向高差、交通流线组织、周边建筑风格协调、建筑内部功能等多种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巧妙利用山地地形,以"因石而立,栖木为生"为设计理念,通过三级阶梯式建筑体块,实现空间的立体有机生长。
在布局朝向上,建筑主面既与生态馆衔接,又与官塘形成视线通廊,在朝向和景观视线上形成最优效果,将官塘湿地景观"框"入室内。
在竖向设计上,利用该地块竖向高差大的特点,尊重原有地形,以仿清水混凝土外立面及素色石料等材料构建形体,结合景观步行阶梯,有机串连周边三个建筑群。
在生态构造上,设计因山就势保留原始山体,打造阶梯式生态露台系统;其素灰色外立面似由山体自然延伸,与周围景观有机结合,形成视觉焦点,彰显出建筑整体沉稳而坚实的基调。
在功能组织上,整个建筑自西向东线性展开,由三个主要体块构成,分别承担会务、展览、教学功能;南面无障碍坡道、阶梯层叠,形成一系列露台、眺看平台及灰空间,达到空间集约利用与隐蔽、游憩、停留、美化等多重效益。
在材料使用上,仿清水混凝土涂料外墙与人工砌筑毛石构成建筑外立面,以带状玻璃门窗代替玻璃幕墙,既保证了与周围环境高度契合,又最大程度节约了工程造价。
同时,建筑整体采用单廊式架构,将卫生间楼梯间等辅助空间布置在北侧,景观条件好的南面则全布置为主要功能房间,通过带形窗将外部景观引入,达到充分框景与自然采光的利用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这座生长于浙江农林大学山水间的科研方舟,将书写"让古树说话,让历史延续"的绿色答卷。
(供稿: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