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共建 美好童行——我院助力上城区生物友好花园建设活动

【 时间:2025-07-04 浏览:

我院自2024年底编制完成《上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概念规划》以来,持续助力上城区“千园计划”之生物友好花园设计与建设实施。兴安社区生物友好花园作为上城区近期实施的“千园计划”之一,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开展“生态共建美好童行”的生态公民培育系列科普活动。

一、活动背景

兴安社区生物友好花园位于九堡街道,占地约2000㎡,该项目由我院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分院与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联合设计与实施,设计以四季循环和共筑家园为核心理念,利用现有绿地改造为种子库、观察花圃、雨水花园、生物观察等多处生物友好细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

6月30日下午,我院联合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组织“生态共建 美好童行”生物多样性友好花园建设活动,带领16名社区儿童开展家门口的生物友好细胞建设,打通“意识”到“行动”的环节,扣好生态保护教育的第一颗扣子,培育“小小生态公民”。

二、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由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分院副院长马松麟及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胡广教授、胡立辉副教授,带领孩子们在鹅卵石上涂绘丙烯七星瓢虫。通过对七星瓢虫、小蜜蜂等典型昆虫形象的描绘,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昆虫种类与生态特性的认知,激发了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与关注。

随后,孩子与老师们一同动手搭建昆虫屋,学习如何为城市昆虫营建适宜的微型生境,亲身参与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的构建中。整个课堂强调实践导向与生态意识启蒙相结合,注重在操作体验中深化对“物种—环境—人类”之间关系的理解。


活动尾声,孩子们一同前往生物多样性友好花园,将课堂成果安置于友好花园之中。设计团队还在现场为孩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境花园的整体设计逻辑与生态功能,引导他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友好型花园如何通过生境营造为鸟类、昆虫、小型动物等提供稳定的栖息地与繁殖地,也向他们展示了生物友好型设计如何在城市中链接自然、修复生境。


三、活动总结

本次生物多样性友好花园建设活动是我院在上城区生物多样友好城区建设中的实践环节之一,组织社区儿童参与体验的寓教于乐方式,引导儿童在亲手参与中感知生物多样性、理解生态系统,增强对自然的情感联结与责任意识。孩子们的作品不仅融入真实生态空间,更在行动中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千万生态公民的代际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作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试点,上城区积极推动生态理念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为儿童生态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坚实支撑。



(供稿: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分院)


下一篇:   我院协办首届绿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论坛